自我介紹一下,我畢業於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後,先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多,之後再自己開業從事商標代理業務差不多半年,隨後申請了美國的學校,最終就讀華盛頓州的華盛頓大學 智慧財產法碩士 (LL.M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,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),就讀時間是一年半。整個學程其實是10個月可以完成,但我延畢了一個學期,這樣還可以留有一個暑假好好探索美國。
而到今年三月,美國的留學生活結束了,是時候把一些所見所聞分享一下了! 留學心得應該會分成:
- 生活篇,包含了剛到美國的心情,台美文化間的差異。
- 求學篇,包含課程介紹,唸書的筆記分享等等。
- 休閒及飲食篇,學習做菜的過程,一直到後期開始接觸拿鐵和拉花,還有入坑桌遊、爬山、滑雪等各種嘗試,留下各種回憶~!(花錢篇…)
<< 生活篇開始 >>
一、「首次踏入美國本土的焦慮」:
- 心情緊張:因為不曾踏入美國本土,到美國前是非常緊張的。語言、膚色、身型的差異會讓你無形中感到壓力,第一天走在路上無時無刻都保持高度警戒。
- 在開學前要辦好的事情有幾項是特別重要的:住宿、銀行、手機、學生證。住宿還是宿舍是最方便的,而且最好是獨居,如果要包容與陌生室友生活習慣不同,需要強大的毅力。而且念的是法律系,需要大量的專心閱讀,如果因為這種人際關係的煩惱而分心,不但心情會很糟,生產力大概也會變得很差吧。比較值得分享的是住宿的一些事情,辦銀行那種好像沒什麼有趣的,有啦…學生證拍得很醜。
二、「居住環境和宿舍」:
於是我在錄取學校後,就開始研究宿舍。在學長姐的提點之下得知一間非常搶手,僅提供學校研究生住宿的宿舍。有多搶手?(在我期約未滿,退宿時,不到一個禮拜就又租出去了,就在三月西雅圖剛爆發疫情不久。)那時候申請到這間真的是幸運。
1. 關於宿舍:
- Commodore Dutchess 是一間百年旅館改建的宿舍,裡面的其中一台電梯保留了手動拉門升降梯,就是漁網式那種伸縮拉門,手伸出去會被折斷的那種。門如果沒關好升降梯也不會動。所幸我住一樓,平時不需要搭電梯。
- 感覺如果是飯店,這種電梯鬧故障應該會被當成是鬧鬼,然後出現傳說:「只有地下一樓,有乘客說被載到地下二樓。」怕爆。



老舊的傳統電梯
- 因為整棟建築偏老舊的關係,房門是用簡單的鑰匙鎖,我都覺得很容易被撬開,剛來時還上網找了這種東西。雖然之後沒買,因為久了也就漸漸習慣這邊的治安。


門擋,其實最多也只能增加反應時間吧
2. 關於宿舍的設施:
- 這間宿舍有屬於自己的管理系統和管理員,與其說是宿舍不如說是與學校合作的出租套房。由於房間是不提供傢俱,在社區平台上,常看到鄰居們買賣自己的二手傢俱,而大部分可以很快地出售。在地下室的回收室也可以看到贈送的餐具或家電設備。因為如果不出售的話,回收處理大型傢俱需要自行付費,但實際上也不知道是怎麼運行。這邊的分類很特別,只要是回收通通丟到大型垃圾桶就好了。
- 房租的話可以用社區平台直接綁定銀行扣款,實在很方便。我剛住進來時沒有設定好,被罰了幾次遲交的費用,小尷尬。
- 設施還有室內健身房,不過是相當簡單的那種,一台複合式的健身機,兩台跑步機,兩台走路機。有拳擊的沙包和一些啞鈴和槓片。似乎沒有經常被使用。健身房旁邊就是洗衣間,通常是和鄰居會打招呼的地方,但也沒幾次就是了。



一些地下室撿到的二手物品!
3. 關於鄰居:
- 有個有趣的鄰居是他的貓咪都會出來散步,脖子掛的鈴鐺聲實在很可愛,住戶是曾在台灣待過好幾年的白人,貓咪很胖!可惜沒照片…。
- 然後住我對面的是一家子的中國人,似乎是把雙親都帶來美國一起照顧和唸書了。
- 住我隔壁的是一個華裔女生,我只看過他一次,是在某次大樓的火警警報故障作動之後,大家驚慌出來,他路過我旁邊時,我聽到他說 “What the fuck” 。
- 這棟大樓的警報聲不是像台灣那種會講話的:「火警、火警」。是從頭響到尾的尖銳聲音,非常刺耳,大概就是 900Hz 加上高分貝。(附上 900 Hz 的聲音,大概是這個感覺。) 你一定嚇到直接起床,直接回憶起消防役的生活,還好消防分隊不是這種,不然會精神耗弱。
4. 關於費用和缺點:
- 留學期間開銷最大是住宿費,不是學費。宿舍費用包含水電、網路,一個月要美金 $1,600。不過相較其他學生宿舍的美金 $1,100 好像CP值很高,因為一個人住了630 square feet,大約等於18坪,加上三面採光,實在是有點小奢華。
- 缺點之一前面有提到是傢俱都要自己買,那又是一筆開銷,幸好IKEA都算堪用,加上時不時樓下會有免費餐具可索取。
- 再來是暖氣是無限供應的蒸氣式暖爐,會發出噹噹聲,還有很大聲的金屬撞擊聲,這需要一點時間適應。剛來時,每天帶耳塞戴到耳朵會痛,很可怕…。



當初剛搬來在組裝的時候


聖誕節的時候很用心的裝飾~辦了派對!
三、「交友及人際關係」
1. 難成為知心好友:
- 認識來自各地同學很有趣,但對我來說,他們很難成為「知心」好友,除非彼此有共同興趣。同班同學會是比較接近的一群人,一開始大家都會分享自己的語言,像是自我介紹之類的,然後學著講一遍隔天就忘了哈哈。
2. 法律系特色的社交活動
- 美國的法律學歷屬於學士後攻讀,所以大部分的人可能多少都有些歷練了,甚至有近五十歲的人來念三年的JD(學士後法律博士)這邊的博士不是指Ph.D。也就是說,跟這些人聊天談吐都可以得到很多豐富的知識,每個人的人生歷練都非常不同,很有趣。
- 法律系的社交活動(Reception)非常多,時不時就有啤酒和食物可以吃。特別是剛開學的期間,研討會分享前後都會有讓學生交流的時間。
- 有些教授也會邀請學生到他家辦餐會,就是很美式的那種,大家走來走去,然後請外燴到家裡擺自助餐點。(也只有家夠大才能這樣玩哈哈)


左邊是同學家大廳開趴,右邊是畢業典禮前的廣場吃點心(滿多活動都喜歡這種站式的用餐喝酒)
3. 交換名片的方式差異:
- 台灣的話,通常會在社交場合先交換名片,在接著看著名片互問一些有興趣的資訊。美國的話,人們喜歡拿著飲料到處亂晃,對到眼就會來跟你打招呼,然後聊到有意思的人才會換名片,之後或許寄個信 Follow-up email,或許約個午餐,像是 “Let’s have a lunch someday,” or “Let’s grab coffee.”
- 在美國的社交生態真的是常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,也經常互相介紹不同的人給彼此,因此,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聊上幾句,這時候遞出名片也就顯得有點奇怪;在我的感受上,東方社會相對將社交活動視為「正式場合」,人們是有目的性參加這些活動,而大家不想喪失這些交流的機會,也就會主動將名片遞出。學校三天兩頭都可以收到「喝酒」「吃東西」的活動電子信,一堆學生交流機會。(大家是都很缺朋友?)
- 對了,在UW Law 的學生可以印學校版的名片,還滿有趣的,我沒有印到來做紀念,可惜了~
- 剛剛前面提到的 Follow up e-mail 上網找了一下可用的範本,或許有人會有興趣。
另外,學校針對國際生也有滿多認識朋友的機會,我在因緣際會之下參加了一個叫做GO-MAP的活動,我看到是因為有免費食物就去了。去了之後才知道是一個給社會邊緣人參加的活動: GRADUATE OPPORTUNITIES & MINORITY ACHIEVEMENT PROGRAM ,這個組織非常的正能量,似乎是非常自發性的組織,參加者多數為黑人。我也意外地認識了一些有趣的朋友。
除此之外,還有些免費活動,例如:每週固定一段時間聚在一起討論時事,或是互相分享學生生活之類的小團體。但因為第一個學期實在是爆炸充實,有點難抽身參與這些活動。不然真的感覺很有趣!

GO-MAP的活動
四、「我感受到的文化差異」
「出國之後才會覺得台灣的好」,的確許多人這麼認為,我想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預防讀者閱讀體驗不佳,特別強調是「我主觀認為的文化差異」,每個人有不同的經驗和體驗,因人而異。
這段可能是我認為最有趣的,台灣好的部分我就不特別說,相較之下我認為美國好的「價值」或「文化」會稍微多描述一些,帶來一些正能量!如果你也認同這些我認為是好的文化價值,一起散播他們吧!
1. 隱私的顧慮
- 除非必要場所,否則很少看到監視器。像是我所住的公寓除了地下室走廊之外,我沒有看到其他地方有監視器。根本的文化差異,自由與隱私的權衡沒有絕對的對錯。
- 碎紙機幾乎是每戶人家的民生必需品。尤其是對於地址這件事,不會隨意透露給任何人。信件如果有姓名地址,我也養成了隨手撕掉,或回收網購紙箱時也會將標籤貼紙一併移除。在多數國家的法律規範,一但將信件當作垃圾棄置,你便喪失了對該信件上資訊的權利,如果有人翻倒垃圾看你的信件,並不會違法。
- 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,也是自我學習和成長的一部分。
2. 孩童安全及保護
- 普遍美國人對公共場所照相這點,我原先是知道的,但發生在自己身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象。有次我在教授家裡聚會時,拿出手機錄影,不小心拍到我同學手上抱著的小孩,孩子的爸馬上就問我說是在錄影嗎?我說對,然後說了聲抱歉。他是我的班上的美國同學,上課時坐我隔壁,還算熟。可見家長對小孩的照片非常重視。
- 在美國,居住環境較為稀疏,且因為多數重視隱私權,政府的監視器在居住環境周遭稀少,公路上也少見監視器。但政府對孩童保護並沒有少,尤其在1996年發生過Amber的事件之後。Amber Hagerman 在1996年遭綁架殺害,小孩年紀僅十歲,兇手至今還沒有被抓到。
- 後來的 Amber Alert 是一套像是防災簡訊一樣的通知,會透過電信公司傳送緊急通知給手機使用者,明確告知車牌、車的顏色、嫌犯長相特徵等資訊。戀童癖和兒童性犯罪只有一線之隔,這一直是美國警方努力的重點。我在西雅圖期間曾收到兩封通知,華盛頓州僅有750萬的人口,算起來似乎還滿頻繁發生。(資料來源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mber_alert)
3. 尊重講者
- 在台灣隨處可見的是:隨便拿手機出來拍講者的投影片,也沒有經過講者同意。演講者對聽眾分享投影片,並未代表同意你將投影片重製,甚至傳輸。不過這也不全然是聽眾的錯,每一場講座都應該告知一些注意事項,例如拍攝等等規定。
- 另外,如果你經過講者同意拍照,也應該避免拍到講者本人。在隱私權相對不注重的台灣,是應該多注意這點。不只是美國,日本也對肖像權很重視。在路上隨意錄影是不合法的,在這個時代,人們對鏡頭是不喜歡的。之前去自由行時,我詢問一個高齡阿嬤能不能替他拍一張底片照,她回我請不要放在網路上面。(I was like, really? )我當然是同意,但我有嚇到這種意識竟存在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奶奶身上。
- 我承認我以前也做過拿手機出來拍投影片這種事情。但現在,我實在是對拿手機出來亂拍這點相當感冒,拍照聲音也不關那種我可以翻白眼到後腦勺了。
4. 貫徹「法治」精神
- 任何事情只要是限制你的自由,或是賦予你義務的事情,基本上都會有法源依據。例如:入學後收到的各式信件,可以感受到美國對「法源」的重視。讓我想起,Key and Peele 的這部影片,飛機上未繫安全帶似乎是沒有強制力的,我沒有去找詳細的法規,但也可道出美國「依法可循」的道理隨處可見。
- 絕命毒師其中一段White的老婆用隱藏耳機配合Sual的打工仔,企圖詐騙洗車場老闆,老闆堅持要聽到是依照哪一條法律?於是Skyler 在遠端車上趕快翻法條唸出來。像這種對「法」存在生活的四處的觀念,連劇中也是隨處可見。甚至是滿滿殭屍的陰屍路,在第十季劇中,搬出了要簽訂類似於憲法的東西,重點是有特寫到條文內容我覺得很神奇。
- 相對地,台灣人講的是感覺:「這種時候,你『應該…這樣做』」是很可怕的想法,因為這容易受到媒體和風向影響,一個法治國家如果靠感覺行政,民粹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,是法治國家害怕見到的。「政府行政」是憑感覺的話,只會顯得立法委員怠於立法或修法。

The Walking Dead Season 10 中多個陣營對回歸法治社會的理想
5. 一定會幫別人開門!
- 只要是你跟在一個人後面離開的大門,九成的人會幫你扶著門讓你接著走出去,這點是我覺得非常棒的一點!非常有禮貌,而且不論老少或是看起來像是毒蟲的人。(我就有被一個看起來超壞的人,因為他沒第一時間注意到後面有人而忘記扶門,馬上回頭撐著順便道歉 XD。)
6. 公務員的效率
- 就是有點慢,《動物方程市》的樹懶是真的,我在申請專利代理人考試時有體會過了。
7. 校園周遭的暴力事件
- 隨處可聞可見。學校的緊急簡訊通知是很好的警示功能。當有暴力事件出現時,總會在第一時間寄發簡訊到學生手機,UW Alert 是系統的名稱。我收到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像:「學校建築瓦斯外洩」、「某大樓的門不正常」、「有學生被持械搶劫,嫌犯特徵等」、「學生被攻擊、被揍」、「槍擊事件,地點」、「有人亮出刀、亮斧頭搶劫」… 等等各種奇形怪狀的事件。
- 拿斧頭搶劫真的兇,斧頭之所以為斧頭,因為他設計要有效率的把物體分成兩半,所以刀鋒到刀身都是夾角至少大多都20度以上,再加上刀刃本身帶有重量,以增加工作效率,那如果劈到人會造成可怕的傷口…我收到這封訊息是有驚訝到。

拿斧頭搶劫的簡訊和email通知
8. 喜歡尬聊
- 西岸的人們比較熱情一點,聽說就是很難忍受安靜,安靜就會尷尬。所以像是在電梯內就要一定要尬聊個幾句。其實就跟台灣菜市場一樣,我漸漸地可以體會到台灣的熱情。只不過在美國是換了個語言,就變成是一種新鮮的體驗了。
9. 遊民問題
- 在美國這種完全的資本主義,一步走錯了很可能就會流落街頭。破產法也是英美法系比較靈活運用在商業上的法律。我沒深入研究,但感覺是滿有趣的法律。遊民和失業率的問題真的是個大問題,偏偏這國家就是極端的資本主義,社會福利可能多要依靠各州政府的努力吧?聯邦政府可能動太不起來?這我就不清楚了。
- 遊民多的地方也會被稱為 Homeless Campsite,交流道附近、橋下居多。想當初我剛到的時候還以為,有人在露營!?我當時有點天真。
能想到的大致上是這些了!這樣的心得或許跟其他人大同小異吧~但心理上每個人感受不同罷了!私自認為我是很仔細在體驗每一分每一秒,也盡量去記住這些時刻,並將他們轉成文字記錄下來,未來看到的時候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吧~。

「姓名標示─非商業性─禁止改作」授權條款臺灣3.0版
本著作採「創用CC」之授權模式,僅限於非營利、禁止改作且標示著作人姓名之條件下,得利用本著作。
Author
楊杰凱 專利師
2020.04.15
總承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|總承會計師事務所|主持專利師|商標代理人|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學系|清大創新創業學分學程|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|接受新事物,突破舒適圈。主要提供公司成立及智財服務,從工商登記、商標設計、商標申請到專利申請。“Stay positive. Work hard. Make it happen.”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