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注意事項有哪些?來吧!直接切入主題!「某一天,突然有前同事找我創業,我想了好久一直無法決定要不要『自己當老闆』」,或許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點線索或想法。
如何使用本文章?
希望用十分鐘的閱讀時間,帶您了解創業的注意事項。
然而,本文章不討論公司的創業內容,反之,更像是提供您基礎的心理建設。
以下將由人、創業組織、創業資金、股份、離場機制,等面向來刺激讀者思考與構想:
一、人:
創業的核心成員,是你欣賞的人?成員是否具有熱情?還是單純的「朋友」?你們之間吃過幾次飯?社交圈如何?身為團隊核心他要能夠匯集人心,他應該是要能全心投入的人。
「以前的大學同學小華也要一起」、「從工業局出來的小明有考慮」, 你是不是應該先跟其他成員見個面、聊個天?看看他們的教育背景,談吐,知識水準,甚至是文化涵養。
有些遇到問題而轉來我們事務所的客戶,不外乎股東糾紛所延伸出的法律糾紛。如果人對了,一切事情都好談。「人」就是「資源」,「人」就是「公司」。
二、創業組織:
組織型態會影響往後公司運行的彈性或法規的規範。簡單來說,越簡單的組織型態依靠雙方契約的約定。由簡至繁為:獨資、合夥、有限合夥、有限公司、股份有限公司、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。(公司組織型態可參考107年的文章:創業,先搞懂公司組織型態)
首先,先清楚了解創業的規模和組織型態。
- 獨資或合夥:成為合夥之一的話,必須承擔無限責任,意指你並非將資產一部分放入組織使用。而是,你必須承擔合夥所負擔的債務狀況。雙方依賴彼此的「默契」及「信賴」,但白紙黑字或口頭上的「契約」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問自己:你與創業團隊是僱傭關係(員工)還是合夥關係(合夥)?
- 有限合夥:特色在於本組織型態猶如專案企劃,可設定解散組織的條件。立法動機在於提供影視產業或其他相似性質的產業使用。其成員組成主要分為「普通合夥人」及「無限合夥人」,即,有人負無限責任、有人負有限責任。(有限合夥詳參考:創業新型態──有限合夥法人)
- 有限公司:一般適合初始階段,規模較小,以「出資額」(非股份)來決定投票權,較簡單的行政作業,可更投入「產品」或「服務」本身。比起股份有限公司,會計師或律師的「公司變更」花費也會少一些。再來,由於要以出資額多寡來決定投票權,問自己:你是否具有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?你是否考慮領「乾股」?又或者你是僱傭關係?
- 股份有限公司:具有董事會制度、股份制、可發行股票、具有股東持股名冊。另外,依現制,最大的優勢在於股東可以認無票面額股,此一制度讓公司能彈性配股,一股不再是最低十元,你可以以0.1元認得一股。也就是,1,000元認購10,000股,相當於舊制一股十元的100,000元。分次發行之下,股東成員可以認得不同價格的股票。
- 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:對成員來說,最大特色是公司法直接規定你可以用自己的「勞務」「出資」,不同以往必須以現金方式出資。又提高了員工領取股票的多元性。此外,本組織亦可以發行無票面額的股票。(閉鎖性公司詳參考:創業,先搞懂公司組織型態)
問自己:
公司組織型態如何影響你?你是否需要投資或出資?你是否具有話語權、投票權?你是否想參與公司的正式決策?你是否成為股東?「乾股」?技術出資?勞務出資?現金出資?
三、創業資金:
務必了解資金多寡,甚至是資金來源以及其風險。這創業團段如何看待此事與公司文化相關,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分享資金資訊。你可以參考以下來評估公司資金狀態:
- 資本額:資本額並非代表公司可用的資金。一般而言,資本額在會計師驗資過後即可動用。這些錢只是好看的嗎?是跟朋友借來當公司登記好看的?
- 銀行: 公司跟銀行的關係是如何?貸款?
- 政府補助:你是否能看見這些資料?補助年限及期間,是否有各種限制?
- 公司帳冊:資訊是否透明?是否願意與創業核心成員分享?
- 關於薪水:薪水的發放機制?
問自己:
公司資金是否透明?你應該要知道公司怎麼花錢。身為核心成員卻沒有看見公開財務資訊的新創,你要保持懷疑的態度。
四、股份:
股票,就是你覺得這間公司有前景才會選擇拿。
你願意工作來換取股票,也就是你成為了股東之一,代表你看好公司前景,你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公司。
你工作換取現金,也就是你只是員工,你覺得拿現金比較安穩一些,你的選擇風險較低的方式參與創業。
問自己:
你是否在公司的股權規劃中? 「第二階段融資,可以分到…你有多少的優先認股權。」員工認股很好,能促進團隊的士氣,但切記這些口頭上的答應都有可能隨之變動。
五、 離場機制,創業應該怎麼退場:
(一)、創業與離場機制:
創業應該怎麼退場?在創業期間,你隨時要注意「離場」的方式。我們都曉得創業八九成以認賠收場,離場機制是否有明確的契約約定?保守一點的人會避諱類似問題,是文化影響,也可能是故意不講。但高失敗率是數據統計的結果,每個創業人都必須正視它。
如果你退場,你的股份要怎麼處理?未發放的薪資?股票如何處理?人情壓力?創業,爭議往往出現在「錢」和「人」,遇到錢分配不均,人就會不爽。並且,切記每個人能忍受的程度不同。
“Failure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”
–Richard Branson.
(二)、創作成果的歸屬:
「產品」的歸屬權?你離場之後能不能運用這些內容?智慧財產權歸屬,專利?商標?著作權?營業秘密?(關於共同著作的歸屬可以參考:共同著作的著作權歸屬,應充分理解「著作人」的定義。)
一般而言,公司的聘僱契約會載明,在受聘過程中創造的智慧財產權歸屬公司。這點最好以契約明訂,不要偷懶!因為解散後常發生的事情就是誰擁有商標著作權這等爭議。
其中定義智慧財產權是最頭痛的事情。例如:後端工程師所編寫的資料庫及演算程式,試著定義看看。這讓我想到,某些公司會每年檢視公司中所有的契約,進行修正。
六、結論:
- 你在創業期間付出的時間勞力會轉換成什麼? 那些東西可能是有形的錢,也可能是無形的股票或者智財權,那些東西歸屬是誰的?(合約?營業秘密?著作權?程式碼的利用你能不能有拷貝)
- 離場機制如何?(千萬要問,但東方相對保守,很多人不喜歡創業就想離場)能不能轉換合作形式?我不當員工當contractor? 以後改只拿現金?
- 你可不可以自由出售股票?(這點小心問,公司不希望股東在初創隨意轉售股票,有沒有限制轉讓?你可以用一些了解公司體制的口吻詢問)
- 再重複思考一次,你的短中長的計畫。你的計畫可能與公司成長方向不同。

「姓名標示─非商業性─禁止改作」授權條款臺灣3.0版
本著作採「創用CC」之授權模式,僅限於非營利、禁止改作且標示著作人姓名之條件下,得利用本著作。
Author
楊杰凱 專利師
2019.12.18
總承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|總承會計師事務所|主持專利師|商標代理人|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學系|清大創新創業學分學程|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|接受新事物,突破舒適圈。主要提供公司成立及智財服務,從工商登記、商標設計、商標申請到專利申請。“Stay positive. Work hard. Make it happen.”